记者从10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山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奋力谱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具体来看,杜广普认为,安全港制度的正式确立,意味着反垄断规则的细化,同时也给企业的商业行为以更为清晰的指引,提高法律的确定性和执法活动的可预期性。刘俊海提到,新《反垄断法》在总则第一条中首次提出鼓励创新,而这也是反垄断的重要途径,要打破垄断创新就是必经之路,否则就会出现内卷
在刘俊海看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入法具有相当的重要性。D安全协议入法,企业更安全了吗?律师:给企业的商业行为更清晰的指引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垄断法》第二章第18条中,除了给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垄断协议的具体分类,同时特别强调了经营者若能够证明相关非垄断效果或非垄断行为,则不予禁止。新词入新法的背后,释放着怎样的政策信号?未来平台经济将如何监管?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之下,地方保护主义、产业保护主义等垄断之风如何遏制?带着种种问题,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了多位专家和反垄断从业律师,全面研读新落地的《反垄断法》。执法利剑之下,不少重大典型反垄断案例也被曝光。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平台经济反垄断与资本无序扩张被写入2021年中国经济工作重点;2021年2月7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同年11月,国家反垄断局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看来,过去社会经济的规范和发展关系,存在重发展轻规范,或者只发展不规范、先发展后规范等情况,因此导致了资本的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这成为修改反垄断法的重要原因。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我国平台经济也进入发展的换挡提速期。2022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反垄断法的决定。而从深层次来看,消费不振主要还是由于居民预期转弱。
《财经》记者了解到,8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需求端来看,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70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低于预期。罗志恒表示:有些企业由于预期不稳、市场需求不足,即使是银行主动提出贷款,企业不愿意贷了。7月3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数据,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较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后再次下降,且位于临界点以下。
专家认为,7月经济数据的出炉,使得当前降息操作并不那么令人意外。对于接下来的经济走势,廖群表示,此前市场普遍预测三季度经济将强势反弹,增速在5%至5.5%,但从7月数据来看,经济增速预计在4%至5%,四季度乐观预计为5%至6%,如此看来全年经济保4在望。
随着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显效,7月国民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当前数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流动性过剩但需求不足的特点。供给与需求不及预期7月,经济供给端与需求端均有所回落。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1月-6月这一数据为7.1%。
制造业投资主要是民间投资,投资的回落也反映了企业对市场的预期依旧不稳、企业扩大生产意愿不足、投资回升动力不强。7月3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数据,7月PMI为49%,较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后再次下降,且位于临界点以下。《财经》记者了解到,数据发布前,浙商证券、中金公司等多家机构都预计7月消费将强势复苏,同比增长在4%至6%之间。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7561亿元,同比少增3191亿元,预期值为1.3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预期值为1.1万亿元。
具体来看,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且受618促销活动的影响,6月消费较大幅回升,7月相比则有所回落。
赵庆河表示,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连续4个月上升,本月超过五成,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数据还显示,7月制造业供需在6月快速释放后有所回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48.5%,比上月下降3和1.9个百分点,均位于收缩区间。
罗志恒分析,扩内需有两个途径消费和投资,其中,消费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慢变量,预计短期内很难有较大改变,提振消费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边际消费倾向,这又涉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系列深层次改革和举措,短期内较难解决。房地产投资有所下降,可能对相关的消费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同时,推动消费继续成为经济主拉动力。1月-7月制造业投资增长9.9%,比1月-6月回落0,5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看,房地产市场呈现下行态势,当前整体处于筑底阶段。所以,下半年稳经济还要靠投资,而最大的抓手依旧是基建投资。
但是受7月以来疫情散发等因素影响,除了出口超预期增长23.9%,其他多个经济指标较6月均有所回落。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1月-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4%,1月-6月这一数据为5.4%。
就在7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当天,央行开展了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 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据了解,今年以来,从中央和地方密集出招扩内需。
其实,此前公布的先行经济指标已经显示制造业增速的放缓。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这说明我们放松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更加实事求是地看待今年整个经济的情况。
当前疫情反复、就业压力增大、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居民风险感知增强、消费信心有待提振。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向《财经》记者分析,7月无论是供给端的工业生产,还是需求端的消费和投资都有所回落,这反映了当前虽然整体经济处于恢复上升过程中,整个经济的内生动能依旧较弱。而房地产市场依旧没有走出低迷状态,也导致房地产产业链消费的下降。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廖群等多位专家认为,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继续发力,货币方面降准降息仍有空间。鼓励地方对绿色智能家电等予以适度补贴。
数据显示, 5月、6月连续超预期增长后,7月国内社融、信贷增长不及预期。罗志恒向《财经》记者表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生产的下降对7月的工业生产拖累较大,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工业生产总体恢复形势还算较好,但与市场预期依旧有所差距。
此前公布的先行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景气水平的回落。7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扩需求举措,推动有效投资和增加消费。
供给端,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下半年如何拉动投资与消费对于下半年的经济走势,罗志恒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来看7月的经济增速在2%左右,如果8月、9月继续受到疫情散发等因素的影响,三季度实现此前市场预计的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会比较困难,全年能够保四甚至争四就比较好。会议指出,要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使用,以市场化方式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M2(广义货币)增速达到12%,但社融和信贷同比少增,说明流动性有待引入实体经济。除个别地区外,限购地区要增加汽车指标数量、放宽购车资格限制。
对此,罗志恒向《财经》记者分析,消费不及预期,从短期来看,虽然餐饮等服务业快速恢复,但受到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与地产相关的建筑装潢类消费大幅回落。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告诉《财经》记者,相比6月经济的强劲反弹,7月经济复苏力度有所减弱,但总体依旧保持了复苏的态势。有多家机构建议可提前发行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以保障四季度基建投资接续。